您当前位置:新闻中心> 产业新闻

打造美丽中国新样本 两会期间浙江聚焦生态环保

来源:浙大水业      时间:2017.03.08

 

从今年全国两会的新闻发布会中,发言人傅莹表示“环境成为必答题”,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,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,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。“环境质量”与“生态保护”再次成为了领跑今年全国两会的高频热词。来自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的美丽中国示范区的代表委员们,又将如何建言献策家乡的生态环境呢?

       3月5日,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,用较大篇幅阐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,并对治气、治水、治土三项重点工作,作出具体部署安排,在浙江省代表委员中引发热议和深思。   深入开展“五水共治”、出台实施“水十条”和“土十条”、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锅炉、颁布实施全国首个《化学合成类制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……东南沿海,先行先试的浙江,已率先打响这场绿水蓝天净土保卫战。

       让水更绿、天更蓝、土更净,这是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深切呼唤,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、实现浙江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,更是代表委员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。

       思考1: “五水共治”,如何深一度

       身为浙江6名省级河长之一,全国政协委员、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自豪地分享了一个喜讯:浙江启动“五水共治”3年多来,跨越丽水、温州两地的飞云江流域水质显著改善,被温州人称为“大水缸”的珊溪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Ⅰ类。

      “五水共治”,是浙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一大创举,旨在修复山河本色、治出转型实效。3年艰苦治水,成绩斐然。当前,浙江省控地表水劣Ⅴ类断面已减至6个,Ⅲ类以上水质断面占比达77.4%,比2013年增加13.6个百分点。人们惊喜地发现,昔日垃圾河变成天然游泳池,水清岸绿的画卷重回身边,江南水乡正在归来。 

     “治水犹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”陈小平委员说,目前,浙江省控和市控劣Ⅴ类水质断面仍有6个和27个,此外还有一些水质较差的小河、小溪、小沟、小池塘,都是治水难啃的硬骨头。如果稍有疏忽松懈,苦心取得的治水成果就会付诸东流。

       行至今天,“五水共治”如何深度推进?今年2月6日,浙江省再次部署“五水共治”工作,提出治水新目标——至2017年底,全面剿灭劣Ⅴ类水,比国家“水十条”相关任务提前3年、更高水平地实现水环境改善目标。而且,浙江全面消劣的范围,既包括水质断面,也涵盖整个流域;既瞄准大江大河,更覆盖小微水体;既要求剿灭劣Ⅴ类水,也要求各地继续提升水质。这表明,浙江将不断把“五水共治”推向纵深,继续走在全国前列,为“中国的明天”提供浙江经验。

       围绕剿灭劣Ⅴ类水,陈小平委员结合飞云江上中下游的特点,设想了新的治水计划:“处于上游的景宁和泰顺,重在严控污染源、继续提升水质、修复水生态,确保一江清流送下游;位于中游的文成和部分瑞安地区,要巩固养殖污染整治成果,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,扎实推进农村污水设施运维管理,解决好乡村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,保护好饮用水源;飞云江的下游流经瑞安的平原水网地带,那里工业经济发达,水体流动性差,治理任务仍然艰巨,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截污纳管、清淤、配水,全面剿灭劣Ⅴ类水体,让水质尽快得到改善和提升。”   

       “‘五水共治’至今,水文化建设已迫在眉睫。”全国政协委员、民革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计时华认为,浙江因水而名、因水而美、因水而兴。水是生命之源,也是浙江之源。“五水共治”,不仅要让河流变清、景色变美,也要充分挖掘和展现每条河流的历史和故事。眼下要以治水为契机,对浙江各地的水文化遗产开展普查,让这些宝贵的水文化遗产,能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,让浙江的河流变得更有内涵和魅力,更好地激发全社会治水护水的热情。(编辑 筱阳)